155x35px;
1600x235px;

守護古建,留住文化傳衍中的立體記憶

來源:百家號 作者:金臺資訊 更新于:2023-2-16 閱讀:

古建筑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是中華文化歷經發展的見證。斗轉星移,歲月滌蕩,古建筑在時間流轉中或已殘缺不全,或已是斷壁殘垣,迫切需要修復師用技藝重現“記憶”,使古建筑“回春”“駐顏”。

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青年古建筑修復從業者,他們用建筑說話,讓歷史發聲,使古建筑得以完整修復的同時提高古建筑展示傳播水平,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作出新貢獻。要使古建筑重煥神奇,古建筑修復從業者既要懷揣著赤誠之心,又要坐得了“冷板凳”,把看似平淡的修復工作做得有生機、有活力。一個雕件,反復對比,經由精細雕琢方可成功;一片墻瓦,一根立柱,歷經多道工序方可使用;從斗拱比例、彩畫等級到屋頂形態,每個細節都是匠心的體現。

在他們的青春故事里,悠久歷史與新的時代得以相遇,他們深入鉆研,積累知識,在修復過程中總結新經驗,獲取新信息,拓寬新思路、新視角,通過VR等新技術,運用短視頻新媒介提高古建筑展示傳播水平,提升著全社會的古建筑保護意識。

古建筑是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每一個古建筑都承載了歷史的脈絡,文化的發展。秦漢、唐宋、明清,各個朝代古建筑所表達的審美情趣、文化精神都是不同的;北方的紅墻綠瓦莊重渾厚,江南的白墻青瓦清新淡雅,地域不同,古建筑所體現的風格、特色也不同。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正因為青年古建筑修復從業人員從繁復工序中使古建筑得以復原與重現,使我們有了更多的建筑標本,從中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領悟“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內涵;正因為他們的勤奮工作和創新探索,讓人們有更多機會通過古建筑這一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信心,從而有利于我們在現實實踐中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古建筑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繁雜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專業化人才投身其中。目前來看,古建筑修復行業存在著專業化人才缺乏、職業教育精準化程度不高等困難,存在著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晉升空間受限、專業教育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等現象。這告訴我們,在培養體系、保障機制等方面,應更加注重從業者的現實訴求,讓他們沒有顧慮地堅守“初心”“匠心”。近年來,國家各個部門針對此類情況進行了諸多努力,國家文物局與人社部共同頒布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對文物修復師的職業等級、職業技能、技術要求進行部署,規范了文物修復師的職業管理,使文物修復師的技能評價更加科學化。

12

上篇:

下篇:

地址:蘭州市安寧區連城鋁業大廈16樓   電話:0931-2216666    郵編: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隴ICP備15000073號 版權所有 甘肅古典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icon甘公網安備 62292302000106號

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久久久